#每天為你摘一頁書
「他只不過想要成為一個和別人一樣的人,想隱藏他自己覺得羞愧不解的部分。是梅黎安引領他看見這世界還有其他的可能性。他的人生自此迥然不同。如果不是這樣,他或許終此一生都無法瞭解這其中的差異有多大。」──Sally Rooney《正常人》
儘管標榜愛情小說,對我而言Sally Rooney在《正常人》中嘗試書寫的,更是這個越來越難以彼此連結的寂寞世代,終究如何能成為自己。
成為自己──唯有回答了「我是誰、想要的究竟是什麼」的問題,我們才能真正地、不卑不亢地愛與被愛。而資訊時代、功績社會的此刻,答案如此曖昧:生活成了被堆上Instagram的籌碼,依單一標準衡量各自的身家。「生活就是這樣嗎」、這就是我所要的嗎──康諾問著,在世人所謂值得稱羨的光鮮之中,梅黎安與他惶惑依舊。
──符合他人眼中的「成功」、「酷」、「正常」,就是我們想要的嗎?為了成為旁人眼中的自己,我們擠進窄框、削去身體與靈魂不合時宜的部位。為了合理化這份疼痛,我們團結起來,攻擊框架外「不正常」的人。
沒有人是完全無辜的──我們都像康諾與梅黎安,親手傷過了誰同時遍體鱗傷。我們都渴求愛與認可,卻找錯了方向而將彼此越推越遠。原生家庭假和諧之名的情緒勒索與冷暴力、同儕之間惟恐被拋下而遂行的霸凌──故事裡有的不是真正的惡人,而是一整個以錯誤方式試圖愛人卻不可得的、寂寞的世代。
我是誰、想要的究竟是什麼──尋找答案無非一場漫長的試誤:康諾與梅黎安,繞著對方轉動的兩顆星球,險些撞毀彼此、卻又不曾徹底擺脫對方的引力。在狠狠踩疼了彼此幾腳之後,康諾與梅黎安終於找到適合兩人共舞的韻律──「愛是場雙人舞」,哲學家Alain Badiou的註腳。
而我仍不願將《正常人》視為純粹的愛情小說,因為Sally Rooney確實講了一種更大的「愛」:回答完「我是誰」之後,這個世代同等關注「我可以是誰」──康諾與梅黎安的日常與親暱對話間,交雜著世上人們該更溫柔相待的關懷;我們確實活在一個充斥暴力的世界,但我們仍努力辨識一種愛、一種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可能。
美好的事依舊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,只是需要反覆練習與試誤──Sally Rooney在《正常人》中書寫的是,如何從彼此間親密關係的實踐,去重新獲得連結仍有可能的希望、以及改變這個連結不易的世界的力量。未來仍未可知,但至少此刻,他們還能給予彼此美好的事物,他們知道改變彼此是可能的──有種愛、也是可能的。
延伸閱讀:
📑《集體心碎日記》,柴,女書文化,2012